×

校园新闻广播稿三百字

校园新闻广播稿三百字(校园新闻广播稿500字左右)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8-05 00:00:13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个高品质的学校一定有其高远的主题文化。新的学年,学校提出“高举‘做文化东中人’的旗帜,把“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肩负民族复兴的担当”作为做有文化东中人五方面的特质标准,努力把百年老校建成“文化东中、青春东中、明亮东中”。

  

担当,为人师表的第一要著

----“做有文化的东中人”之“担当”释义片谈

  语文组 郑如芹

  学期伊始,学校就提出了“做有文化的东中人”的治校新理念,如何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东中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肩负民族复兴的担当”具有特别厚重的分量。笔者深深地感觉到:担当,应该是我们东中人为人师表的第一要著。

  谈起“教师的担当”这一话题,不少人往往会以为这是个很宏大很遥远很高深的问题,却忽视我们就是教育的领会者和实施者。面对教育责任,我们是责无旁贷的,是无法逃避的。试想,当有人在指责议论教育,指责学校,甚至具体某一教者存在这样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是什么态度?是幸灾乐祸冷眼旁观;是任由诋毁到处宣扬?我们都是教育的圈内人,我们都无法也不可能游离于它的影响之外,我们都要主动担当起为教育立形象、树威信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大家都真正地担当起自己应负的教育责任,扎扎实实地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大东中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担”之无悔,善待学生,不避教书育人责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教学生“求真”、“学做真人”,其实质是教师要担当起帮助学生塑造心灵的责任,担当起育人的职责。心灵既非灵魂也非精神,是一个器官,是将动物在生物学的层面上与植物区分开来的分界线。对学生心灵塑造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对人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尺。学生稚嫩的心灵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培育、去担当。

  其一、了解需求,做学生的心理医生。伴随着自身成长,学生们有着种种需求,例如,对社交活动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学业成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赞扬的需要等等,需要满足与否又会产生相应的喜悦与烦恼。一位真正热爱自已学生的老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能够尽量满足学生正当需求的,对其不正当的需求也会巧妙地加以引导,进行教育,以医生是角色浇灌孩子心灵。

  其二、尊重学生,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教师对学生一定要公平、公正。保护学生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他比喻得多么贴切!晶莹透亮的露珠是那么美丽,那么纯洁,又是那么易于受损。学生的幼小心灵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应当成为捍卫学生美好心灵的卫士。

  其三、善待学生,做学生的成长助手。启迪挖掘每个生命的潜智潜能、特色特长,给每个孩子提供个性伸展的优质教育。教学要以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为主,课堂细心呵护每个孩子,以乐学为主;课程可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以适合为主;教育需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实践为主。活动是彰显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的特质密码,以体验为主。心中爱学生,要以正能量引领学校追求孩子充满“幸福与自由”的本真成长”。教师要以以尊重与爱为底色,守望学生成长。善待学生就是善待了我们自己,我们会因为仁慈感受到幸福。

  ----“当”之无愧,严谨治学,肩负学科专业责任

  学科责任是什么?通俗的讲就是对所任教的学科负责,将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做深做专,就是最好的“勇于担当”。以此为生,精于此道。怎样担当学科责任呢?我个人粗浅认为:

  一是要有“专业”态度。并非所有的职业都是专业,只有那些人们需经过专门的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方可从事的职业才是专业。教师并不是做简单的“知识搬运”工作,怎样科学教、让学生高效学就是教育的专门性、专业性问题。因为专业所以卓越,因为专业所以精彩。如果我们老师向别人介绍自己时,能自信地说自己是语文专业老师、数学专业老师……专业老师,这就是一种最好的担当。

  二是要有“挖井”精神。学科教学研究最忌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忌讳“挖坑”无数不见滴水。我们倡导坚持坚守,倡导“挖井”,把学科教学研究深挖不止钻研不息,自有甘泉喷涌时。大家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勇于担当学科责任体现在教师学科教学过程中能坚持长年累月的积累。古人曰:“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从反面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同样学科教学的专业水准也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日久成多,厚积薄发。平日里一个学生精彩回答的记录、一道学生典型错题的收集、一次学生意外考砸的分析……,这都是你勇于担当学科责任的具体表现。

  三是要有“自觉”意识。无限地向内寻求自我的力量,学会悦纳自己,丰富自己,成全自己,让心灵始终处于饱满、温润、明亮的状态,在照亮自我生命的同时,更好地将学生的生命点燃。每一个教师让自己先“丰满”起来,做好“诗内”的功课,花足“诗外”的功夫,让学生成为个性独特、情感丰富、思想独立、人格完美、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身为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性、宽仁,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气魄。

  ----“行”之无疆,担当无止境,践行学校发展责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充分意识到江苏省东台中学,是我们每个人工作好、成长好、发展好的土壤和基石。勇于担起学校责任是教育人敢于担当品质的重要内容,担当学校发展责任就是担当自己成长的责任。

  今天,我们推行“做一个有文化的东中人”的价值理念,就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的新要求.笔者以为,首先要求我们是对江苏省东台中学这一“口碑”的担当。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思想,把学校看成自己的家一样来对待,想学校所想、急学校所急、忧学校所忧。把学校的“口碑”看成自己个人的荣辱,家长、社会对学校的好评价好宣扬,个人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与喜悦。珍惜“口碑”,才会维护“口碑”,才会与学校同进步、共荣辱、齐成长。每一个教育人许许多多的好“口碑”,才能铸就教育的大“口碑”。

  同样,善待学校,就是善待自己,每一次善待都会是一次机会,善待彼此才会担当彼此,彼此担当的教育人生当然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幸福的滋味。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把学校办成视野广阔、目标长远,底蕴深厚、品位高雅,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乐园。

  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就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去迎接挑战,挺身而出;一个用勇于担当的人就要用主动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迎难而上;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就要用乐观去面对压力,负重前行。担当是一种责任,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见担当。做一个懒散普通的人不难,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却不易。让我们牢记教育寄托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梦想,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每个东中人都要坚守岗位、恪守职责,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为大东中的新一轮辉煌,书写更为灿烂的一笔!

  1

  崇德向善,人人燃灯

  东台中学高三(1)班 张瑶瑶

二十二年坚守公交岗位,坚信“每辆车都有终点,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旅游途中救起落水的修桥工人,坚信帮助他人才会是自己的正能量“满格”……曾经,王曼利、铁飞燕等人大代表的凡人善举,引起了人们对“崇德向善”深深的共鸣与思考。

曾几何时,大街上,面对老人摔倒,很多人疑心是不是“碰瓷”,犹豫要不要上去帮扶;餐桌上,地沟油、毒鸡肉等问题困扰百姓,冲击舌尖上的安全;一些干部信奉权力和金钱,拉帮结派,甘当权钱交易所所长……凡此种种,一再制造着价值真空,侵蚀着精神栖息地。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一位作家这样描述“形意拳”,意谓出拳之后倘有退缩的念头,最终会退无可退。道德建设所处的境况,正与之相似。面对人心不古的喟叹,道德滑坡的忧虑,假如每个人都无动于衷,甚至处之泰然,只会使劣币驱逐良币,不断侵蚀道德的土层。郭明义说:如果发出一点光,放出一点热,可以换来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谐,这样的人生,我无怨无悔。是的,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线,从来不取决于那些看客,而瞩望于那些默默耕耘的行动者。

崇德向善,人人都是燃灯者。能否擦亮人心的镜子,走出道德贫瘠的泥淖,关键就在是否能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善意。每一个人的义举善行,每一次无私奉献,都是对崇德向善最好的诠释,都会在他人心中播撒下善的种子,激荡起道德的涟漪。不以善小而不为,纤微尘土就能垒起道德高峰,崇德向善就会像高山之松一样挺立。

生活中,那些给我们带来感动的人或事,往往都近在咫尺。江阴老人张纪清化名“炎黄”做好事27年;重庆抄表工翟秀全日行一善,与爱心小组一起帮助42人完成学业;辽宁“好邻居”赵志有,义务打扫楼道多年,使邻里关系温暖如春······正如歌中所唱:“平凡的人们带给我最多感动”,普通人身上的道德力量,如阵阵清风吹散了迷雾,使崇德向善之光洒遍大地。

平凡人的善行,赢得了人们的阵阵掌声,这掌声背后,凝聚着人们对道德建设积微成著的期待。

崇德向善面前,人人承担着义务。是一支蜡烛,便“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根火柴,便为他人照亮黑暗。从我做起,人人点燃善良的明灯,何愁社会不能风清气正?何愁崇德向善不能蔚然成风?

在今日的东中,我总是能听见广播里传来寻物启事,每当听见,我心中便暖融融的:我们的东中,真可以说是路不拾遗了!同学们捡到失物,担心失主焦急,第一时间将它们上交,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种自觉自发的“燃灯”,不正是对东中价值、对崇德向善最好的注脚吗?

崇德向善,你我皆是燃灯者。

  2

  通向修养的小径

  东台中学高三(2)班 孟涛

  修养,是植根于个人思想深处的精神内核,是一个人外化的言谈举止的显露。

  正如邹校长所说,“修养是植根于内心的”。当今校园,同学们坚持内心的修养,谈吐有度、温文尔雅、调素琴、阅金经。修养不是英国绅士脚上昂贵的皮鞋,而是那二十年来悉心呵护鞋子的从一而终。

  那么,作为东中人,如何走上通向修养的小径呢?窃以为,此有三境。

  一境曰:“阅尽群书,德馨自见。”曾见一位光鲜亮丽,身着名牌服饰的女主播,在网络直播平台中直播撕书,大叫“读书无用”。冷眼观之,其人读书甚少,未得精神食粮,修养便旁落,而无修养又蒙蔽其心灵,那块布使得她不见读书之妙用,又不屑于阅读,如此往复,悲哉!而清华历史学博士冯立,历经五载,阅尽千卷,被誉为“书神”。他每读100本书便写下一份心得,而那份心得便也外放出其修养之深厚,根植于心。如今,东中人便应学习“书神”化群书为己用。现在,阅读热潮席卷东中校园,想那修养也可计日而待。

  二境曰:“明辨之,慎思之。”帕斯卡尔曾言:“人的全部尊严便在于思想。”当今社会,鱼龙混杂,碎片化阅读更是将许多人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徐贲先生却冷冷打量这个世界,以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为刃为大众斩断思想群氓的乱麻,写下《明亮的对话》、《颓废与沉默》,深入解剖当代中国公共说理的缺位,并为读者播下一颗名为理性的修养之种。老师学生有一颗辨别的心,慎思明辨,才可接近修养的殿堂。

  三境曰:“矩由心生,从心所欲。”孔子云:“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这样分析道:孔子周游列国,阅尽世态炎凉,历经数十载,所谓道德与修养已经内化为其本身的思想,他的思想本身也成了道德,因而能从心所欲,不违背规矩。由此可见,当一个人的修养达到极致时,他的一言一行都合乎大道,修养便于其内心根植,无法动摇。平日安静自习的同学们,若能继续锻炼规矩意识,“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就不会太远了。

  若达此三境,则修养之径被完全打通,畅通无阻。

  每个东中人都是块璞玉,用自律、阅读、思考时常打磨,修养的光彩便可显现。

  3

善良之荫,泽及他人

东台中学高三(4)班 顾娜娜

夏末秋初至,天气渐渐转凉,或许是刚下过雨,空气中夹杂着丝缕潮气,步行在校园里,仿佛踏进古代大师笔下收笔未干的画作里,但在这校园之风里,却髹着一抹善良之馨香。

昨夜之事,回想起来,仍如六月蔷薇,温暖在我心间……

“五,四,三……”教室某角落有人念出了声,“叮!”晚自习下了。不出五分钟,原先满满的教室仅剩下几个常见的“拖拉机”。“咦?我的化学卷子呢?怎么不见了!”晚风透过窗隙吹过来,惹得桌面上的书本翻了页,这只平添了我的焦躁。

怎么办?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那几个常年“拖拉机”也拍拍屁股走人了,要真剩下我一个人怎么办?要真找不到卷子了怎么办?

心中的焦虑与恐惧充溢我的大脑,匆忙之中,我发现竟然还有一位同学没走,她的目光同我的触及,“你试卷找不到了?”“嗯,找不到,怎么也找不到!”

“我帮你找找看。”

她的眉头皱着,我发现,她的神色竟是同我一般的着急,我心中有种别样的感觉,那一刻,我觉得她似一朵髹着馨香的蘼芜草,轻悠荡起的香气沁入我的心;又如一曲雨夜,安抚我的不安。

几分钟后,终于在桌缝一角落发现了那张试卷,她掸掸试卷上的灰尘,抹了抹额上的细汗,将试卷递给了我。

“谢谢你!害你也这么晚回去。”我满怀感激的看着我身边的这位“东中人”:干净纯粹而不含杂质的微笑,大方地为我找试卷,再恭敬地递给我。那一刻,我从她——一位普通的东中学子身上读到了校训中“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她的善良为我撑起一片林荫。

“没关系,我住宿呢。再说,有一盏灯给你留着,你也不会害怕。”原来,她留下,是替我亮着教室里最后一盏灯,她微小的善良,她的这句话,似人间暖阳,似青空下的细雨,恩泽惠及我。

校园新闻广播稿三百字(校园新闻广播稿500字左右)

翌日清晨,我步行入校,青空下的朝阳正一点一点温暖我的心。不远处,一位老爷爷,提着一只大的蛇皮袋,翻找捡拾着路边散落的矿泉水瓶。昨晚那位同学的善良行止再次闪现我的脑海,我突然发觉自己也是一位“东中人”,有责任去发扬东中精神“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我走近老爷爷,帮忙拾起地上遗落的几只矿泉水瓶,这位老爷爷可以少弯几次腰了,并带地,我递上一叠纸巾:“爷爷,擦擦汗,辛苦了。”爷爷愣愣地看了看我,转头望了望朝阳下一片光明的东中,会意地笑了……

东中校训“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东中人”身上,这样的善良,不会只局限于校园之内,会随着我们所到之处,惠及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位同学替我留一盏灯,为我找到试卷,以善良的林荫来供我乘凉;她的善心感染我,我为老爷爷递上矿泉水瓶与纸巾,以同样的善良来为他人着想。

东中人心怀“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才不辜负美丽的东中,不辜负青空下那金黄活力的朝阳……

  4

致夏寅官先生的一封信

东台中学高三(6)班 曹阳

  尊敬的夏先生:

  展信佳。

  今日起笔给您写这封信,不胜叨扰,还望见谅。

校园新闻广播稿三百字(校园新闻广播稿500字左右)

  我是东台中学的一名普通学生,于东中这块热土上已经成长近三年,自是感慨盈怀,暗度先生也应甚为想念,便将心中充盈一吐为快,也慰先生之思。

  自1905年先生创办之,东中便成当地人心中的文化符号,而东中百余年来,亦顺利成长为本地最高学府,东台学子心中的圣地。

  学生两年前幸而成为其一分子,当时的激动与欣喜现在想来仍无比鲜活。初入学之后,便被这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所折服。

  “勤能煮海,进可登天”的校训,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另起一行,我是第一”的口号,更是彰显我东中人的无畏霸气……

  而在校训与口号中,学生最引以为诫的便是“自觉”二字。

  凯文·杜兰特曾说:“当天才开始懈怠时,他将被努力的人打败”,先生是一代大儒,自是文渊如海。东中也秉承“宁缺母滥”的原则,招进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自然不乏天才。

  而东中人亦有着东中人的自觉。

  自觉,便是无须提醒。东中经动荡后方得沉淀,于此领会到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性,便大大充盈了学生们的个人时间。学生幸得身处其中,亦有幸参与其中。

  自习课上,学生们或温习功课,或轻声交流,绝不会有喧哗吵嚷的现象发生;课间,同学之间,或热情交流,或携手散步,也绝不会有追赶打闹的危险之举。校内,师生之间,或亲切交流,或友善问好……

  先生若是看到,也会备感欣慰吧。

  何来自觉?必出于内心信念,先生将东中扶出新苗,一代代接班人带着东中继续向前奔跑,也曾彷徨,也曾颓丧,但东中顺利走过,最终成功加冕。现在的我们所追求的,是比别人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自跨入东中大门起,我们便比一些同龄人领先一步,然而天才也不可懈怠,因为不断努力的人,才会获得比天才更多的收获。所以东中人自觉,不仅学习自觉,而且为人自觉。东中学子正用自觉编织成为东中更美好的未来!

  学生笔拙,心中激荡无法倾尽,唯望先生欣慰于后人之不辱光德。

  祝好。

东中一学子

2017年10月27日

  

群贤毕至

访客